黄冈:建好中心村卫生室 当好健康“守门人”
团风县实施“补网强基”工程,促进医疗资源扩容下沉重心下移
村卫生室是我县构建“1+4+13+N”紧密型医共体“N”的组成部分,是距离群众最近、服务群众最直接的“前沿阵地”,面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要求和村医年龄结构老化、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困境,团风县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促进医疗资源扩容下沉、重心下移,实施“补网强基”工程,着力提升村级卫生服务“新颜值”,打造紧密型医共体“靓丽风景线”。
一、顶层设计“硬支持”。今年以来,县医管委将中心村卫生室建设作为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重点工作,纳入为民办实事“三张清单”和县政府“双周例会”重点任务交办事项,加大督办考核力度。县人大、县政协将基层卫生服务列入视察调研和季度协商重点课题,走基层、听民意、补短板、强弱项,形成民意建言调研成果,为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和健康发展提供参谋和决策依据。通过竞争性申报,我县成功获批全省公立医院改革和高质量发展项目县,总投资4000万元。
二、院办院建“硬管理”。从群众看病就医急难愁盼问题抓起,通过广泛调研,将遴选的52个中心村卫生室纳入建设计划,按照每个乡镇1-2个先行试点,首批建设20个,全方位优化村卫生室规划选址、房屋建设、硬件设施、设备添置、人员调配,严格按“产权公有化、建设标准化、业务规范化、管理一体化、运行信息化”要求,建设一个、验收一个 、运营一个。目前,已建成运营12个、在建8个。建成后的中心村卫生室实行院办院管、一体化运行,机构法人由属地乡镇卫生院主要负责人担任。
三、嵌入服务“硬投入”。总医院舍得投入,制订了《中心村卫生室建设实施方案》,按5万元/室标准,对具备中医药服务能力的中心村卫生室,嵌入“中医阁”建设,规范房屋改造、添置配备中医药设施和康复设备,推广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优势。利用原卫生所改制、村部合并调剂、福利院毗邻等区位优势,将中心村卫生室设置就近与乡镇福利院整合,嵌入式“医养融合”服务让农村集中供养“五保”对象和失能、半失能老人有了健康“医靠”。中心村卫生室信息系统实现互联互通,开通了“远程会诊”和门诊医保即时结算,县乡村衔接统一药品目录,品种由原来的104种增加至319种,运行乡镇“延伸药房”5个,“乡采县检”实现检验检测结果互认。
四、现场推进“硬考核”。县卫健局、县总医院实行一名班子成员挂点联系一个乡镇卫生院制度,定期下沉调研,开展“点对点”督办指导。近日,以现场会形式,组织开展全县中心村卫生室建设现场拉练活动,实地“检阅”中心村卫生室建设推进成效,各乡镇卫生院主要负责人以PPT形式,汇报展示辖区中心村卫生室规划设置、建设进度及下步思路打算,通过现场参观评比,评委集中打分,采取“比一比、晒一晒、评一评”的方式,实行“红黑榜”排名,倒逼工期进度,评比结果与乡镇卫生院年度绩效考核挂钩,并强化结果运用。
五、技能提升“硬调配”。实施村医到龄退出机制,新进村医签订《聘用协议》,明确权利义务,待遇保障与乡镇卫生院“同工同酬”。建立县级医院医生职称晋升前到基层服务1年、乡镇卫生院新进人员5年内到一体化管理村卫生室服务2年,每年拿出30%指标面向村医定向招录机制。优化调整家医团队,县级医院派驻技术专家到乡镇卫生院帮扶,乡镇卫生院技术骨干下沉中心村卫生室服务。目前,“校县合作、定向培养”生源24人,实施大学生村医招录计划30人、投送就业意向20人、入职5人,8个乡镇卫生院下派医务人员28名。
满足基层群众健康服务是卫健部门的主责主业,也是构建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的基层基础。通过实施中心村卫生室建设“补网强基”工程,全县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逐步健全完善,县域内就诊率、基层就诊率明显回升,医疗业务收入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超过半”目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扶贫动态监测、“323”攻坚慢病筛管等重点工作各项数据指标半年考核今年明显好于去年。
作者:团风县总医院
责任编辑:姚远
稿件来源:团风县卫生健康局
附件:

鄂公网安备42011102000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