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锚定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 襄阳市医改再吹冲锋号
近日,襄阳市医改领导小组印发《襄阳市真抓实干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实施方案》(以下简称《三医协同实施方案》),围绕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谋篇布局,明确了5个方面19项改革任务和43项考核评价指标,对襄阳市的医改工作再部署、再强化、再落实。这是襄阳市在新时代、新征程上,面对新冠疫情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新趋势,人口快速老龄化下的多重疾病负担并存、多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新形势,人民群众对高品质健康服务的新要求,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推动襄阳市医改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一、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理念,明确“三个转变”的总体要求
《三医协同实施方案》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化医改的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部署,落实市委、市政府作风建设“实干年”要求,强调真抓实干深化医改,促进“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推动全市医疗卫生发展方式转向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服务模式转向更加注重系统连续、管理手段转向更加注重科学化治理,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快建设优质高效的医药卫生服务体系,实现部分大病重病在本市就能解决、一般的病在县市解决、头疼脑热在乡镇村里解决,不断减轻人民群众看病就医负担,持续促进人民群众健康,打造深化医改“襄阳样板”,增强全市人民群众的健康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坚持明确“三医”功能定位,畅通腾空间、调结构、保衔接的“三方”路径
一是发挥医药的“突破口”作用。常态化推进药品、耗材集采改革,积极推进药品、耗材集采医保资金结余留用管理,实现既优化药品供应保障,提升医疗机构合理用药水平,又降低患者医药费用负担,为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和薪酬制度改革腾出空间的目标。
二是发挥医疗的“主阵地”作用。在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提质和均衡布局特别是在紧密型医联体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医疗服务价格的杠杆作用,助力国家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县级医院能级提升以及市、县重点专科集群、基层特色科室创建,整体提升区域医疗服务能力。发挥薪酬的激励作用,加快形成符合医疗卫生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切实调动医务人员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是发挥医保的“指挥棒”作用。持续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加快推进按病种分值付费(DIP)改革步伐,落实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医保基金总额预算下的按病种分值付费(DIP)管理,在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上发挥更大作用,在引领医药产业链升级上发挥导向作用。
三、坚持立足“三医”协同联动和治理,建立健全推动落实“三项机制”
一是强化保障机制。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政府主导、公益性主导、公立医院主导,落实政府投入责任,发挥医保战略购买作用,完善多渠道投入机制,保障“三医”协同联动和治理有力有序推进。
二是完善联动机制。注重改革系统集成,坚持在党委、政府领导下,建立完善医保、医疗、医药等部门的协调会商机制,在此基础上,围绕改革重点领域,推进建立药品耗材集采与合理使用联动,药、价、保、医改革政策联动两项机制,增强“三医”协同联动和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
三是优化治理机制。坚持党委、政府推动医改的领导体制不动摇,不断深化医疗服务价格、人事编制、薪酬制度、职称评审、人才队伍等深层次改革;持续完善医药卫生行业综合监管体系,加强监督执法,健全依法联合惩戒体系,推进“三医”协同联动和治理科学化,同时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作用,提升治理效能。
四、坚持可评估可考核,构建检验“三医”协同联动和治理成效的五大指标体系
一是反映群众就医实际负担的指标。包括基本医保住院实际报销比、门诊(住院)次均费用增幅等。二是反映群众就医便捷度的指标。主要是门诊患者平均预约诊疗率。三是反映区域和医院医疗能力水平的指标。重点提出了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数量、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数量、病例组合指数(CMI值)等。四是反映医院运营管理水平的指标。强调了医疗服务收入(不含药品、耗材、检查、化验收入)占公立医院医疗收入的比例、医院平均住院日等标志性指标。五是反映医务人员待遇的指标。如公立医院人员薪酬中稳定收入的比例、公立医院人员支出占业务支出的比例等。这五类指标43项量化指标,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体现了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构建科学合理的就医与诊疗新格局的医改要求。
责任编辑:韦喆
稿件来源:襄阳市卫生健康委
附件:

鄂公网安备42011102000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