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优化发展环境 建设智慧医院 全力提升公立医院服务能级
2022年,宜昌市被纳入中央财政支持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一年多来,宜昌市坚持整市推进,认真落实项目要求,全面落实主体责任,严格落实绩效管理,项目建设取得较好成效。
一、坚持稳中求进,持续优化高质量发展环境
一是始终坚持高位推动。市县两级全面落实由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医改领导小组组长、一位政府负责同志统一分管医疗、医保、医药,明确由市医改领导小组领导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出台《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实施方案》。加快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成立宜昌市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全市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全部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
二是落实政府投入责任。持续加大对各级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公共卫生服务、离退休人员费用和政策性亏损补贴等方面的财政投入。2022年,共计筹措项目资金12.04亿元,占三年计划总投资的65.61%;其中,中央财政第一批下达2亿元、省市财政配套资金1.48亿元、积极争取政府债券4.89亿元、机构自筹3.67亿元。全市无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非流动负债的公立医院占比达41.67%(增加4.17%),实现收支平衡的公立医院占比达50%(增加3.12%)。
三是持续强化人才引育。对高精尖缺专科人才开辟“绿色通道”,在岗位职称、专岗聘用、住房保障、子女上学、配偶工作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先后引进学科带头人6人、博士15人,兑现落实引进人才待遇436万元。组织参加市级医学拔尖人才评选和市级医学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先后获评宜昌市青年领军人才3人,首届宜昌市十大杰出青年人才1人。加快实施名医培育计划,成功挂牌“湖北名医(中医)工作室”19个、“宜昌名医工作室”10个。加强市直医院与三峡大学的协同发展,先后共建52个科研合作平台。争取1728个公益事业聘用编制,启用495个,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医护比达到1:1.65。市直三甲医院全部纳入高级职称自主评审单位。
二、深化三医联动改革,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
一是积极落实药耗集中采购。扎实推进国家集采落地,鼓励医疗机构优先使用集采中选品种。全市已执行国家、省药品集采15批次、439个品种,执行国家、省耗材集采16批次18大类,累计拨付集采医保预付资金1.96亿元。完成国家药品集采第一、二、三批结余留用考核,共支付留用医保资金2142万元。预计可减少参保患者医疗费用支出2.8亿元,节约医保资金1.2亿元。公立医院门诊和住院次均费用增幅分别较去年同期下降5.74%、5.66%。
二是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压实国家DIP支付方式改革试点示范城市责任,全市职工和居民医保分别执行统一结算点值,实现住院机构、参保险种、住院病例“三个全覆盖”,参保人次均住院费用、自负比例、平均住院日“三下降”,按病种付费的住院参保人员数占公立医院总住院参保人员数的比例达100%。建立基层病种库204种,在一、二、三级医院实行同病同价,鼓励“小病”在基层诊治,科学引导分级诊疗。
三是动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的原则,稳妥有序动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优化公立医院收入结构。2022年共调整医疗服务项目119项,其中新定价21项,调增技术难度高、风险大的体现医务人员劳动价值的诊疗、手术类项目价格59项,平均增幅37%;调减大型设备检查和检验类项目价格39项,平均降幅12%。建立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的公立医院占比达100%,医疗服务收入(不含药品、耗材、检查、化验收入)占比达到34.1%(增加1.45%)。
四是持续深化薪酬制度改革。在宜昌市中医院开展试点,全院职工人均年薪平均增幅13%。积极探索主要负责人年薪制,对高层次人才目前全市合理确定并动态调整薪酬的公立医院比例达100%,公立医院人员薪酬中稳定收入的占比达53.93%(增加2.35%),人员支出占业务支出的占比达40.29%(增加1.66%)。
三、聚焦诊疗水平提升,着力强化高质量发展服务能力
一是推进优质资源扩容提质。高标准建设10个专业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推动市中心医院与市一医院全面整合,力争打造国家级高水平公立医院。加强学科建设,2022年,三级公立医院共创建省级临床重点专科27个,医院病例组合指数(CMI值)1.17(持平)、出院患者四级手术比例20.32%(上升4.42%)、门诊人次数与出院人次数比18(下降0.62)、平均住院日9.66(降低0.92天)。
二是发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依托三级医院优势学科资源,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打造创新团队和平台,宜昌三峡中心人民医院建成器官移植(肝移植、肾移植)标准化独立病区、PGT遗传实验室及神经系统罕见病多学科诊疗协作平台,器官移植(肝移植、肾移植)、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及神经系统罕见病多学科诊疗等关键核心技术全面开展,优势学科诊疗技术取得有效突破。
三是整体提升县域服务能力。健全省级医院、市级三级医院与各县级医院对口帮扶长效机制,以托管、半托管、学科共建等模式,加强精准帮扶和技术指导;以县级三级医院创建为抓手,提升县级医院服务同质化水平,减少患者跨区域就医。夷陵医院、宜都市人民医院、枝江市人民医院、当阳市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三级医院。2022年县级医院共创建省级临床重点专科15个、省级中医临床重点专科7个。县域内住院量占比92.13%(上升0.59%)。
四是着力夯实基层服务网底。通过“优质服务基层行”、县域紧密型医共体成员单位特色科室创建、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站创建、城区医联体网底建设等,基层医疗机构诊疗服务能力显著提升,诊疗量占总诊疗量的比例达62.30%(上升0.48%)。打造以“市级专病防治中心为龙头、县级防治中心为桥梁、基层医疗机构为网底”的防治网络,高效推进“323”攻坚行动,全市108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启动基层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站建设,53家胸痛救治单元通过验收,33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成功开展心血管溶栓81例、脑卒中溶栓28例,打造了基层医疗机构溶栓“枝江模式”。出台《宜昌市进一步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从编制人事、薪酬制度、医保政策上进一步提升乡村医生待遇保障。
四、发力智慧医院建设,稳步提升高质量发展数智水平
一是大力推进健康大数据建设。深入推进区域一体化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和健康医疗大数据建设,重点构建了1个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卫生资源、医疗服务、公共卫生、卫生应急、健康城市、综合管理等6个业务专题、N个业务应用的“1+6+N”健康医疗大数据平台,全面汇集全市2690家医疗卫生机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医疗卫生资源等诊疗服务信息,基本实现了全市卫生健康行业信息“一屏知家底、一网全监测、一键达基层”,三级公立医院电子病历应用功能水平达到4级以上占比达33.3%(增加19.8%),参与同级检查结果互认的公立医院实现全覆盖。
二是全力打造信息化场景应用。“宜健通”微信小程序覆盖全市所有医疗机构,实现实名制就诊、预约挂号、线上缴费、结果查询等便民健康服务,用户数达342万人,日均访问量约10万,三级公立医院门诊患者平均预约诊疗率达到72%(增加4%)。在市直公立医院推行”先看病后付费”的信用就医服务模式,“一次签约、终身享受、全家共享”,实现脱卡支付、无感支付,减少就医排队交费次数和时间。依托城市大脑数字底座区块链技术,实施电子处方全市流转,向慢病患者提供一键续方、及时购药服务,改善慢病患者就医体验。全市门诊和住院患者满意度分别为87.57%和91.66%、医务人员满意度75.57%。
三是强力推进县域数字医疗建设。通过信息化、标准化系统重建,加快县乡村医疗卫生数据整合和业务协同,在国内首创跨医疗机构业务互通、数据共享的工作模式,实现健康档案、身份数据、电子病历、诊疗记录、检查结果等信息在县域医共体成员单位间互通共享,让群众享受到一站式健康服务的优质体验。以县级人民医院资源为基础,全面组建县级远程影像中心、远程心电中心、远程超声中心、远程检验中心和病理中心“五大中心”,加快普及远程诊断、远程医疗,实现诊疗“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四是着力提升智慧管理服务效能。全面部署医疗服务智能监管系统,强化对医疗行为事前、事中、事后监管,规范医护人员诊疗行为。运用多点预警监测系统强化对10家市直医院7000多台终端网络安全实时监管,有效保障个人健康信息安全。智慧血站服务管理信息化位于全国领先水平,120“一键呼救”智能服务更加便民,真正让信息数据有效助力“看病”“救命”。
责任编辑:韦喆
稿件来源:宜昌市卫生健康委
附件:

鄂公网安备42011102000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