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与标准】夏季吃海鲜,警惕副溶血性弧菌感染
夏天到了,海鲜大量上市,各种鱼、虾、蟹、贝类成为餐桌上的常客,但是大家在享受海鲜盛宴的同时,还需警惕副溶血性弧菌感染。
副溶血性弧菌是什么?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嗜盐性细菌,它天然存在于海水、沿海环境、海底沉淀物和鱼贝类等海产品中,并且生命力十分顽固,在抹布和砧板上能生存1个月以上。它主要污染的食品是海产品,包括多种海洋鱼类、虾、蟹、贝类等。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是怎么引起的?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通常发生在夏季,主要是因为食用了未烧熟煮透的海产品或被交叉污染的熟食导致的。临床症状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中、上腹持续性或阵发性绞痛,腹泻、恶心、呕吐,并可伴有发热、畏寒、乏力、脱水、休克等。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怎么办?
进食海产品出现类似胃肠炎或食物中毒的表现时,应及时就诊,医生会根据进食史,进行便和血液等检查来诊断,主要治疗包括三方面。第一、适当输入生理盐水或口服补液盐,纠正电解质失衡为最主要的步骤。第二、抗菌药物治疗,轻症不需要抗菌药物,调节饮食即可。第三、对症治疗,重症应给予抗生素治疗;休克患者,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
如何预防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尽量不要生食海产品;海产品一定要烧熟煮透;加工海产品的器具必须严格清洗、消毒;食品烧熟至食用的时间不要超过4个小时,隔餐的剩菜食用前要充分加热;生熟用具要分开,防止生熟食物操作时交叉污染。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