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桃市:信息化搭建双向转诊服务“连心桥”
仙桃市双向转诊制度作为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手段之一,通过搭建“双向转诊”信息化平台,促进了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使区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市、小病不出镇”,本地居民市内就诊率超过96%,双向转诊患者专项满意率调查结果为99%。
一、坚持信息赋能,不断优化双向转诊平台
医共体牵头医院根据双向转诊基本流程,秉承“一切围绕病人转”理念,自双向转诊信息平台上线以来,不断拓展功能,包括“上转预约、急诊转诊、远程会诊、远程咨询、康复下转、全程健康档案、住院信息查询”等功能与模块。信息系统中要求上转患者时填写患者详细基本信息、诊疗、检查及用药情况等内容,下转患者时填写患者的治疗情况及下一步治疗或康复计划等内容,双向转诊相关项目及内容得到进一步完善。为提高双向转诊信息系统使用的便捷性,医院HIS系统与APP数据对接,同步开发在电脑终端、手机终端使用的APP,让医共体内相关医务人员都成为双向转诊的参与者,执行者。
二、坚持问题导向,优化患者转诊全流程
一是规范转诊标准,简化转诊手续。明确“患者自愿、分级管理、合理诊疗、连续服务、科学引导、共享分担”原则,规范双向转诊标准,杜绝随意转诊。同时,推进医共体内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科学合理引导患者转诊,减少重复检查,简化转诊流程。
二是优化转诊流程,保障医疗质量。牵头医院重建双向转诊服务基本流程,绘制医共体双向转诊流程图,统一规范转诊申请、审核、接收、反馈等步骤及时间节点,有效避免流程拖延。同步完善转诊相关规章制度,全方位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确保患者转诊过程安全、高效。
三是统筹号源床位,开通便捷通道。牵头医院探索推行“全院一张床”管理模式,授权门诊与住院转诊服务岗人员实时动态掌握门诊号源与各科室住院床位使用情况,并赋予号源分配与调整权限。为基层上转患者预留不少于当日号源的20%的门诊专家号源,各科室预留1-2张住院病床,让双向转诊预约入院患者凭转诊提示信息即可实现“拎包入住”,大幅提升就医便捷性。
四是强化优先服务,畅通绿色通道。牵头医院设置双向转诊工作室,明确人员岗位职责,为双向转诊人员提供咨询、接诊、分诊、床位预约及协调等一站式服务。依托信息技术,根据上转患者情况精准分流至急诊、住院、门诊和检查等科室,简化流程,规范诊疗行为,确保绿色通道畅通无阻。
五是健全考核激励,提升转诊动力。进一步加强对基层双向转诊的考核与指导,将双向转诊纳入医共体建设考核体系,要求基层单位在绩效考核与工资分配中,制定完善的双向转诊考核管理及激励方案,调动基层积极性。同时,给各临床科室下达住院患者2%的下转任务指标,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三、坚持服务为媒,搭建医患双方连心桥
一是构建信息协同网络,实现高效协作共享。通过搭建医共体内双向转诊信息化平台,打破上下级医院间的信息壁垒,建立起便捷、高效的转诊信息共享与分工协作机制。创新打造医共体双向转诊信息化服务模式,真正实现“信息多跑路、患者少奔波”,让数据在医院间快速流转,为患者转诊节省时间与精力。
二是规范基层医疗服务,提升转诊标准化水平。双向转诊信息化建设有力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转诊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实现上下级医疗机构业务流程、转诊管理、患者服务全流程信息化覆盖,精准匹配各级医院发展需求,从源头上保障转诊工作科学、有序开展,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整体质量。
三是优化患者就医体验,缓解看病难问题。依托信息化平台,患者在基层就能享受上级专家远程咨询、门诊住院预约、检查预约等一站式服务。革新传统纸质转诊模式,基层医务人员“一键转诊”即可完成操作,上转患者到牵头医院后,无需排队等候,凭预约时间直接就诊。2024年门诊转诊患者平均等候时间从70分钟大幅缩短至30分钟以内,极大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有效缓解看病难问题。
四是整合区域医疗资源,增强医院综合实力。双向转诊信息化建设打破传统医疗资源格局,开辟医疗资源共享新路径。经授权的基层医院、村卫生室等可在统一平台上便捷提取、更新、保存双向转诊信息与数据。以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为根基,构建起以医共体总院为核心的三级医防融合组织架构,推动区域内医疗卫生资源整合共享,全面提升区域健康服务能力。
五是开辟急诊急救新通道,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双向转诊信息系统集成急诊转诊模块,与院前急诊信息平台深度融合,成为区域“120”调度平台的重要补充。基层医生借助该平台,可实现急诊患者点对点精准转诊至牵头医院急诊科。转诊信息提前传送至急诊科,使其能够提前做好急救准备,为急诊患者争取宝贵的救治时间,筑牢生命安全防线。
责任编辑:李薇
稿件来源:仙桃市卫生健康委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