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所向 素履以往——记我的援非故事
在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肆虐全球之际,中国与非洲在疫情防控中相互支持,互利共赢,彰显中非患难与共的兄弟情谊。2021年正值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对于我来说也是极为不平凡的一年。为了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医疗援非政策号召,8月26日承载着祖国、医院、家人和同事的重托与祝福,我光荣的加入了中国第27批援阿尔及利亚医疗队中,踏上非洲这片热土,前往巴特拉省,开始为期两年的援非生涯。
大医无国界,大爱无疆涯。去年年初,当湖北省卫健委下达援非任务到我院时,我毅然主动报名参加,虽然我知道远赴非洲开展医疗活动于我而言不仅是个人的决定,更是一个家庭的抉择。且不说当地物资相对不足,生活习惯存在很大的差异,医疗条件有限,且现如今正值新冠肺炎持续蔓延之际,时有感染疾病风险的发生,更何况两年的外派将使我缺席孩子的教育和成长……尽管如此我还是毫不犹豫接受这份光荣的任务,因为我深知援非工作的重要性,它肩负着党、国家和人民的重托,是构建中非友谊的桥梁。我们唯有接过前辈们的接力棒,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传承中阿友谊,才能更好的诠释“大道不孤,天下一家”的大国精神。
当我第一天踏入巴特拉妇产医院那一刻,莫名的熟悉感和亲切感扑面而来。当地居民和医护人员对中国医生的到来显得格外热情和友好,一番简短的介绍后,我们随即就投入到忙碌的工作中。我所在的妇产医院是巴特拉省唯一的一家公立妇产医院、危急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虽然是教学医院,但医疗资源十分匮乏,仅有6名值班医生,他们不仅要参与到医院的日常工作中,还要兼顾医学院教学,通常每天只有一个医生值班。由于阿尔及利亚实行全民免费医疗政策,每天产妇分娩量都高达50多人次(一年就有20000多分娩量),其中剖宫产通常就有20多台,有时候一个夜班下来都有十几台剖宫产手术,工作量大,人手严重不足,临床工作十分繁重。这里医疗条件十分落后,上台手术通常没有器械护士,即使有助手也基本上是没有任何经验的学生。医院缺医又少药,捉襟见肘的消毒防护物资,寥寥无几的仪器设备,甚至连套称手的手术器械都难以找到。由于这边普遍没有系统完善的产前检查,所以妊娠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其他综合征的患者比比皆是,而且多数产妇都有三四次以上的手术史,在那里几乎可以碰到教科书上所有的疑难杂症,产钳助产更是常态;特别是遇到凶险性前置胎盘和胎盘植入患者,术中大出血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在血水中战斗几个小时,直到手术结束,病人脱离危险,才想起那里的许多病人都不曾做过传染病筛查,而这时候我们就只能祈求自己抵抗力强点,不被疾病传染。
2021年10月19日阿尔及利亚圣纪节(穆罕默德诞辰纪念日)那天,我上夜班,忙碌了大半夜本以为可以好好躺下歇会了,随着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我隐约听到护士喊“Urgence(急诊)”,开门后用着蹩脚的法语询问了病情,了解患者是一名四胞胎产妇、疤痕子宫,怀孕已有八个多月,宫缩强烈,宫口已经开了3cm,病情万分危急,随时可能子宫破裂、大出血……我当即决定马上剖宫产手术,但考虑四胞胎手术风险极大,且十分罕见,术中存在胎儿娩出时方位不确定,可能出现胎儿取出困难,且子宫因四胎过度膨胀术后必然会出现收缩乏力大出血等情况,我立即告知麻醉医师充分备血及电话联系备班后,随即开始了这台惊心动魄的剖宫产手术。正如术前所料,四个胎儿一个臀位、一个头位、一个横位、一个足位,在孕妇肚子里横七竖八。幸好分娩还算顺利,伴随着一声声响亮的啼哭,四名新生儿相继呱呱坠地,阿氏评分均有9-10分。可是困难还在后头,随着胎儿胎盘娩出,腹压骤降,子宫顿时软如皮囊,血哗哗的往外涌,阿国的助手从没有见过如此场景顿时惊慌的不知所措,我只能破釜沉舟立即取出子宫,一手掐紧子宫下段,一手用力按压子宫底部,输血、静脉加用缩宫素、口服米索前列醇……两分钟后患者出血稍缓解,但子宫仍软塌塌的,尤其是子宫下段,随即我立马又做了Blynch子宫缝合和Cho式缝合,出血才明显好转,此时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才趋于平稳,暂时度过了鬼门关。缝合完皮肤后我再次告诉阿国医生注意产妇子宫收缩和阴道出血情况,不排除迟发性产后大出血再次手术可能;患者及阿国医生连连对我竖起大拇指,说“Dr He,Tres bien 、Tres bien(何医生,非常好、非常棒)”;看着母子平安,作为主刀医生的我此时才缓缓的舒了一口气。
大漠孤烟,苦乐交织。为了保证中国医疗队员的安全,我们平时都生活在驻地医院的小院子里,除了有时候集体出去购买必要的生活物品外,几乎很难有外出的机会。远渡重洋远离家乡,我们需要面对繁忙而惊险的工作,需要适应清苦而约束的生活,面对独特的医疗环境和陌生的社会环境,我们都抽空学习法语和阿拉伯语以便能更好的适应和融入到当地生活中。闲暇时我们也会去开垦荒地、浇水种菜、帮厨做饭,或者在驻地周围的土路上散步,欣赏着这异国风情缩影的一隅,以此来打发休闲时光、缓解思乡之情,稳定情绪,调整心态,从而更好地投入到紧张而繁重的工作中,因为我们中国医生必须24小时待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医疗援外任重道远,中非友谊历久弥新。作为一名援外人,我们将继续秉持着习近平总书记“真、实、亲、诚”对非政策新理念,为中非友谊添砖加瓦,将爱与奉献的种子播撒在非洲这片热土上,用青春和奋斗去诠释中国医疗队“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大国形象,为“医疗外交”呈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何海兵)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