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聚焦发力建设“五大体系” 惠民便民打造“暖心医靠”
近年来,荆门市深化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理念,紧紧围绕建设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目标,抓实抓细“五大体系”建设,将健康服务贯穿全程、健康福祉惠及全民。
一、强化急诊急救体系,急生命所急
抢抓急危重症救治“时间窗”,打造“市区一体、市县协同”的紧急医疗救援体系。一是织密“5+5+N”急救网络。加快推进市、县两级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等急危重症救治“5大中心”建设,设立5个指挥调度平台,建成7个三级急救站、10个二级急救站、61个一级急救站(含1个高速急救站)和3个航空救援停机坪,打造水陆空一体,“城区10分钟、郊区15分钟、乡镇30分钟、省内1小时”急救圈。二是建立“3联3通3直达”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由卫健部门统筹协调、多部门参与的医疗应急联动机制,明确属地、部门、单位、个人四方责任,医疗应急各层级、各机构、各环节职责。将智能调度、急诊救援、远程会诊、移动监护、大数据分析系统嵌入城市公共数字底座,融入全市大应急体系,建成医疗应急信息监测和调度一张网,实现公安、应急与卫健部门“信息直联”,院前急救机构、乡镇社区、救治医院之间“情况直通”,导管室、手术室、重症监护室等急救场所“救护车直达”,做到及时预警、集中研判、联动指挥、综合处置,平均调度时间、平均出车时间降至50秒、2.7分钟,急危重症患者救治成功率、ECMO救治成功率提高至97.19%、34%。三是锻造“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应急铁军。组建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综合监督执法等3类23支234人卫生应急队伍,会同军分区、国动办、红十字会常态化开展卫生应急实战演练,累计高效有序完成重大活动医疗保障和大型突发事件救治任务667次。
二、实化医防融合体系,应健康所盼
针对疾病谱变化,以湖北省影响群众健康突出问题“323”攻坚行动为载体,建立健全专科专病医防“一体化”服务体系。一是强社会共治。市、县两级人民政府均成立公共卫生委员会,建立防治重大疾病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街道社区联防联控机制。二是建分类体系。市中心医院牵头负责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治,市人民医院牵头负责心血管疾病、脑卒中、精神卫生防治,市中医医院牵头负责中西医结合专病防治,市妇幼保健院牵头负责出生缺陷防治,建立8个市级专病防治中心,发挥龙头作用。三是促资源下沉。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各类高质量慢病管理站143个,由市级专科专病中心统筹“三师一医一护”(专科医师、全科医师、公卫医师、乡村医生、护士)等医疗卫生人才资源,每个专科医生包联多家慢病管理中心和村卫生室,实行按病种分类签约服务和管理,构建以人才、服务为核心的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新格局。三是优融合机制。依托24家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在全市逐级布局初筛点位,形成疾控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立医院“三位一体”的防、筛、管、治、研工作闭环,促进形成以病种为基础的分级诊疗体系。“基层溶栓/救护车溶栓+转运PCI”区域联动救治模式在全省推广。今年以来,完成高血压、糖尿病等高危因素和心脑血管疾病一体化筛查120万人次,130余例心梗、中风等急发突发疾病在基层第一时间得到有效救治,重点人群的发病率、致死率、规范管理率和疾病负担全面降低。
三、深化医联体体系,解就医所难
依托医联体,提升服务能力、激活内生动力,推动形成“上下一体、互为补充、双向转诊”的就医格局。一是做实3个城市医疗集团。坚持以改革聚合力。改革药耗供应机制,考核并分别拨付集采药品、集采冠脉支架医保结余留用资金151万元、288万元,中选药品、耗材平均降价60%、80%。改革价格调整机制,先后9次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累计调价1万余项,公立医院收入结构实现“三降一增”(降低药占比、耗占比、检验检查占比,提高医疗服务收入占比),医疗服务收入占比提高到36.69%,住院次均费用同比下降9%。改革医保支付制度,进一步拉开不同层级医疗机构间报销比例差距,将基层居民医保报销比例提高至90%。“康复期患者”下转4400人,同比上升31%。改革人事编制制度,实施“优才计划”,并在公立医院设立特设岗位,多渠道将引进培养的92名医学卫生人才纳入编制管理;正在摸清空编情况,逐步解决病理、护理等薄弱专科人才编制问题。改革绩效薪酬制度,引入以资源消耗为基础(RBRVS)的绩效管理工具,建立以CMI、RW、时间、费用消耗等为主要指标的绩效评价体系,以服务的积极性确保就医的满意度。二是做强4个县域医共体。坚持以发展强能力。强龙头。4个医共体牵头医院成功创建三级医院,提前实现县域三级公立医院全覆盖。强县域。深入推进“优质服务基层行”,在后港、胡集、石牌、永隆、罗店等5个乡镇建设县域医疗次中心,推动医疗服务更公平、更可及。强基层。在6大县域医疗资源共享中心常态运行基础上,将移动CT、掌上超声、心电一张网、数智病理服务、区域临床检验延伸至镇、村,解决基层群众看病就医“最后一公里”。三是做优1个基层中医药联盟。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全市建立68个中西医结合专病防治站,大力推广中医医疗服务和适宜技术。建成“智慧云”中药房,基层开方后,上级中医院“一站式”完成审方、配药、代煎、配送,让优质中医服务“飞”入寻常百姓家。
四、细化智慧医疗体系,增服务所能
以“信息化”赋能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和高质效服务。智慧医疗方面,会同医保、数据部门,以数智化病理服务体系建设为切入点,加快建设“影像、检验、病理、心电、超声”5大辅助检查诊断中心,建立健全“上联部省级医院、下联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远程会诊体系。86家医疗机构实现医学检验检查结果互认,惠及12.5万人次,为患者节省费用1985万元。智慧管理方面,卫健、医保部门坚持“信息共享、难题共治”,推动DRG信息系统覆盖16家公立医院,DIP院端、医保端信息系统覆盖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每季度通报医疗服务效率与业务运行情况,有效解决服务品质不均衡、运营管理不精细,全市公立医院病案首页入组率达99%以上。智慧服务方面,上线“i荆门”健康医疗服务App,持续推进指尖预约、掌上医疗、多学科会诊、床旁结算,就医预约时间精确到30分钟以内、平均等候时间缩短到15分钟。
五、优化“一老一小”健康服务体系,想群众所想
坚持健康优先发展,将人民群众最期盼、最关切的问题“清单化、项目化”。一是完善生育支持政策。明确免费无创产前基因检测、辅助生育补助、三孩育儿补贴、住房补贴、提高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等一系列生育支持政策,为1.3万个家庭发放各类补贴近3000万元。实施带薪产假、陪产假、育儿假,平衡工作和家庭关系。落实孕产妇保健和新生儿疾病筛查,在助产机构推广分娩镇痛,将生育医疗费用、辅助生殖纳入医保。二是优化普惠托育服务。争取中央预算内托育服务项目9个、资金1632万元,发展托育服务机构263家,提供托位9719个。出台普惠托育机构托位补贴(600元/年/个),示范托育机构建设补贴(平均20万元/个)、运营补贴(7万元/年)等支持政策,累计发放补贴120万元。三是改善老年人就医体验。所有公立医院全面实行“复诊0元号”,在市妇幼保健院、市康复医院率先实行老年人“0元挂号”。组建1378个家庭医生团队,为36万老年人开展定期上门体检、居家诊疗服务,优化入出院流程,投放首批140台iot“医保刷脸”设备,实现安全便捷医保结算,让老年人温暖、舒心、智能就医。
来源:荆门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责任编辑:李薇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