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居家受伤,如何应急处理?
疫情“宅”家期间,有小孩的家庭最担心的莫过于孩子在家中遇到意外伤害。孩子受伤了,如何判断伤情?怎样处理伤口?什么情况需要就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小儿外科主任医师王小林教授为大家释疑解惑。
“五步”评判伤情
意外伤害发生后,家长应立即全面评估孩子的伤情。在判断时,可采取望、闻、问、触、动五个步骤,来初步评估。
望,即观察孩子的反应,看有无意识反映差、呼吸不顺畅、呕吐、肢体肿胀、出血等症状。
闻,即听孩子的哭声,看是否持续哭闹。
问,即通过询问,让孩子尽可能地表述确凿的不适部位和详细情况。
触,即轻触孩子受伤部位,观察其有无明显的抵触或推开等举动。
动,即观察孩子是否拒绝活动患肢,或在活动患肢时是否哭闹加剧、拒不配合。
酌情处理患处
若伤口较浅,没有活动性出血,则清洗伤口后涂擦碘伏,然后用创可贴、无菌纱布等包扎。若伤口不停地出血,则需要及时使用纱布、棉签等消毒物品压迫伤口止血。止血后,再给予消毒包扎。如果伤口较深,且伴有活动性出血,可见深层组织,则需及时就医。
孩子受伤后,如果出现肢体肿胀、皮肤青紫、畸形外观、活动受限,需要立即保护患肢,避免患肢来回摇摆,并尽快就医。具体的制动方法是——上肢可以用前臂吊带,居家可选用丝巾、布片等将前臂托起,置于胸前;也可以用薄木板或厚纸板置于前臂下方托起患肢。下肢受伤,可以用平卧位制动,用木板等辅助固定。此外,送孩子就医时,尤其要注意其防护措施是否恰当。
孩子天生好动,居家期间,容易发生跌落、锐器伤、烧烫伤、挤压伤、异物伤等。因此,家长留心预防十分重要,应尽量避免孩子接触剪刀、小物件等。特别应警惕的是,颌面部磕碰到尖锐部位、手指被门夹伤、从床凳跌落、水果刀割伤、开水烫伤、吞食异物、被机器绞伤等意外伤害。(全媒记者 王成龙 通讯员 童宣)
(来源:《湖北日报》2020年4月26日)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