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精神的传承
1963年4月6日,中国应阿尔及利亚政府的邀请,以湖北省为主,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湖南、辽宁、长春等地的24名优秀医务人员组成第一支中国医疗队,乘火车绕道经过十几天的长途跋涉,来到阿尔及利亚西北部的“沙漠之门”——赛义达市,开启了中国和第三世界国家以医疗队为主要形式的卫生合作和援助的序幕。在长达一个甲子的寒来暑往中,作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医疗援助点,它见证了中国医疗队援非工作的历程,见证了中阿两国人民五十多年的友谊。2017年3月,第25批援阿医疗队又来到了这里。
我作为一名第二次参加医疗援助工作的老队员,再次来到赛义达,记忆深处的点点滴滴被一一唤醒,尽管六年多的时间已经过去,但这个地方基本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一切还是那么的熟悉,仿佛我只是回家过了短期的探亲假,回来后一切依然。
在赛义达这个城市,你会有种强烈的感觉,这儿的人们对中国十分友好。这份情感来之不易,历久弥新,并随着时间推移,不断沉淀发酵,越久越醇,如同一杯陈酿让你陶醉其中。当你走在路上,无论行人还是开车的司机,都会有人向你招手致意,并亲切的说 “ 你好”,用温暖的笑容表达他们真挚的感情。重回故地,自然会遇到很多的熟人,当他们看到我这位故地重游的客人,都会露出一副惊喜的表情。我在此来到这座城市,虽然已过几年,但他们大部分人仍然工作在原来的工作岗位上,如同这座城市,一成不变。对他们而言。中国医疗队是他们可以信赖的老朋友。更是亲如一家的兄弟姐妹。
我们这批医疗队员的组成以妇产科医生为主,另有两名麻醉科医生,所有的工作都在妇产医院展开。这些援非的中国“白衣天使”,为履行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告别家乡和亲人,不远万里来到陌生的非洲大陆,在远离大城市的穷乡僻壤,为异国姐妹问疾送医。在工作过程中,我们同样要面临数不尽的环境适应关,包括语言关、生活关、心理关和医疗关。幸运的是,赛义达省妇产医院的院长,是一位年近六十岁的老人,早在一九八三年,就开始和中国医疗队合作,非常熟悉中国医生的工作方式、工作特点,一向是雷厉风行不畏艰苦,当然也十分了解中阿两国之间的诸多差异。在一批又一批中国医疗队员的不懈努力下,给当地政府和人民留下难忘的记忆,结下了真诚的友谊。所以,我们和院方沟通起来相对比较的容易,合作也相当愉快。一起工作的阿国同事,也许是因为体制的原因,他们工作和我们有很大的不同。这让初来乍到的我们非常不适应,也非常不理解,过了很长的一段时间,我们才逐渐适应了他们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我们有时尽管不能认同,但也可以理解,没办法去改变,我们就学会接受。
由于阿尔及利亚国家没有计划生育,不控制出生人口,这里的分娩量非常大,仅赛义达省妇产医院每年分娩量约15000人。而相对应的医疗资源严重不足,使得本地对中国妇产科医生极为信赖,也导致中国妇产科医生的工作量极大,手术量、手术难度及手术风险都远远超过国内。绝大多数的剖宫产手术都是瘢痕子宫,甚至是第五、第六次剖宫产手术,妊娠并发症、合并症及危急重症患者很多,医生们经常超负荷工作,十分辛苦。不仅如此,还要经常加班加点工作,阿国妇产科医生本来就不多,还不断在各个医院之间流动,时常会发生缺岗的情况,一旦发生这样的情况,医院都会来求助于中国医生。每当此时,疲惫的我们只能从大局出发,为了两国的友谊,义不容辞地为他们解决燃眉之急。当然,另一方面也要积极的和院方进行沟通,让他们了解我们工作的辛苦,这也是为了医疗安全,为了医生们的身体健康,以及工作持续进行。我们也积极与院方协调,合理安排中阿双方医生的工作。在这一点上阿方的医院领导也表示理解和支持,双方的合作在不断的磨合中逐步得到完善。同时,医院领导和同事对于中国医生的技术水平和工作态度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在双方不断的沟通和协商中逐渐取得了他们的信任和依赖。
让我们踏着先辈的足迹,继续我们的第25批2年的“接力赛”,用青春和生命继续践行着我们的信念:爱心没有国界。让“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薪火相传。愿第25批援阿尔及利亚医疗队赛义达分队的工作越来越好,圆满的完成这次援外任务,为中阿两国的医疗合作,谱写一页属于我们的美好诗篇。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