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如履薄冰的手术
今天我心情特别好,一周前的一个手术病人可以出院了。这是我职业生涯做过的最大子宫肌瘤手术(全子宫切除),也是莫特邦医院接诊“子宫肌瘤”之最,应该也会后无来者。当我和队长走进病房,告诉病人可以回家休养了,她开心地笑了,这是我见过的最灿烂的笑容。她用简单的英语重复着谢谢,并要求和我们合影留念。这是对我半月来辛苦工作最好的回报。
半月前门诊日,来了一位转诊病人,病人极度消瘦,满脸愁容,腹部膨隆相当于足月双胎妊娠大小,双下肢水肿(+++)。转诊信介绍:子宫肌瘤,预约手术治疗,时间为4年前。详细询问完病史后,我感到震惊,4年来患者无数次往返医院,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医生给她做手术,腹部越来越膨隆。我没法想象她挺着巨大的肚子,每天是怎么生活的。接下来的治疗我面临着艰难的决者,病人必须手术治疗。我需要术前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能不能耐受手术,肿瘤的部位及性质;如此巨大的实性包块(腹围114厘米,宫高42厘米),病程这么久,术中切除难度大,解剖异常,组织的粘连,万一临近脏器损伤;术后能不能很好康复。这些在国内看似很好解决的问题,在这个世界上最贫穷落后,医疗资源极其匮乏的国家就成了大难题。
这里虽是国家第二大公立医院,但术前辅佐检查只能查血、尿常规、B超、心电图;偶尔可以查肝肾功能、凝血功能、X光检查;没有病理检查室。术中没有普外科专科医生给予帮助;术后管理没有专业的护理及医师团队,一切都得亲力亲为。另外,我的手术病人已经预约满了,没有时间给她安排手术。但如果我不做,随着病程的延长,病人的全身状况会越来越差,会增加手术的难度,康复会更差。4年来没有医生给她手术,以后可能更没有医生给她手术。病人因为贫穷,也不可能去南非或者条件相对较好的私立医院。看着病人满脸愁容,还有那双渴求的眼睛,我无法拒绝。让病人在诊室外等候,电话联系队长也是队里的麻醉医师李进,让他来看看病人。我们一起检查病人,商量在现有的检查及手术条件下,评估患者的麻醉及手术风险,最后决定和手术室沟通尽快给病人安排手术,为了不影响已预约的病人,我们决定加班做手术。
虽然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但是打开腹腔做完全面探查后,还是感到惊讶。工作近三十年了,第一次见到如此巨大的子宫肌瘤,3个向浆膜面不规则突出的壁间肌瘤直径20至30厘米之间,表面被网膜和肠系膜及肠管致密包裹,右侧抵及肝下缘。由于肌瘤长期压迫引起后腹膜组织间隙水肿严重,盆腔解剖异常。手术过程极其艰难,如履薄冰,没人可以商量,助手是当地医院刚毕业的全科医生。因为巨大的肌瘤占据了整个腹腔,必须先切下肌瘤后,才能切断子宫血管进而切下子宫完成手术。患者术前轻度贫血,剥离大网膜,肠系膜及肠管时,剥离面大量渗血,切除肌瘤时患者出现大出血,加上腹腔巨大实性肿块切除后腹腔压力的改变导致血液动力学改变,术中患者生命体征出现不稳定。
队长李进守着病人,输血,补液,用药……为了不让我分心,直接说:“你尽管安心手术,病人其他都有交给我。” 在麻醉医师及手术室所有医生及护士的配合下手术顺利完成。因术中失血达2000ml,患者术后血压偏低,心率稍快,需要继续输血,抗休克治疗,观察腹腔引流管及尿管……这里没有ICU,医生和护士没有管理这类病人的经验,我和队长在病房守着观察病人2小时直到病情稳定。晚上8点,又和队长到病房查看病人,并叮嘱当班医生和护士注意观察,有情况随时联系我们。晚10点及12点,电话联系当班医生得知患者病情稳定,才安心休息。此后,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查房去看这位病人,一天,二天,三天……可以下床活动了,小便正常,肠道通气了,可以少量进食了,笑容也逐渐出现在她脸上,病人也记住我了,我一进病房就主动打招呼。术后第七天,患者伤口愈合好,一切正常,病检结果还需等待(全国的病理标本都送到一家医院做),根据经验判断应该是良性肿瘤。
一年的援非工作很快就将结束了,从刚开始怀揣着梦想和好奇,踏上非洲莱索托王国这片神奇的土地,到逐步了解它,适应它,这里虽然贫穷落后,治安状况也不尽如人意,但它也有自己悠久的历史,优美的自然风光,热情的民众。当我克服生活上和工作环境的各种不适,每天努力去完成门诊、手术、急诊手术、抢救等工作时,当看到病人治愈出院时一张张笑脸,我由衷地感到欣慰和骄傲。在远离祖国缺乏技术支持,医疗设备及器械简陋,药品奇缺的情况下,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为莱索托民众提供医疗服务,为提高当地医务人员的诊疗水平提供帮助。他们也许不知道我们的名字(在这里我们都只有简单的英文名),但是他们一定会记得中国医生,会记住中国医疗队,记住中国。(第十三批援莱索托医疗队妇产科医生欧阳俊)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