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两国桥梁上的一颗螺丝钉
援非半年记
从今年5月算起,本人援非工作满半年了。阿国同事们和家人都习惯了我援非的日子。他们都习惯了7小时的时差,习惯了电话里互相问好、聊天。视频通话让人感觉阿国、家人在一起;通话结束发现自己身在马斯卡拉,刚才好似在梦里和家人相会。我天天“穿越”着。
2019年的“双11” 即将到来。工作之余,我和阿国同事一起选商品,当做探亲回来的礼物;和他们聊聊“光棍节”的由来和变迁,和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变化;和他们说说马云,这个身后有亿万个女人、男人的中国成功男人。阿国同事们早就知道“淘宝”,如今和我一起参与血拼,兴奋的心情倒是和当初的国人一样:挑选商品,看评论,比价格,比品质,比快递,和商家讨论有没有运费险。阿国朋友们,成长的真快啊!
如果马云先生看到这一幕,会怎么样呢?这个应该也是白大褂外交官的分内之事了吧。马先生就不用跟我说谢谢了啊。阿国同事们喜欢问我,为什么到阿国来,阿国好还是中国好之类的问题。我回答中阿两国是友邦,孔圣人有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中国也有“礼尚往来”的古训。我邀请阿国朋友到中国做客,向她们介绍中国的高铁、共享单车、共享汽车、支付宝、微信和外卖。阿国同事们感叹中国的便利和丰富多彩,更加关注我国的动态了。
阿国空气干净,蓝蓝的天,白白的云,风中摇曳的花草,瀑布般的藤蔓,都让人着迷。我和他们分享视频,家门口的盛夏荷塘,解说“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的意境。这对于世代生活在撒哈拉沙漠和地中海之间的人,有点难。当地小小水库,都被武装宪兵驻守隔离,没有通行证和电话核实等,一律免进。所以我请他们去中国参观之后,再回答我“阿国好还是中国好?”。
经常和同事一起结伴下班,有时到她们家里做客,感受当地人的生活;有时和同事们约好下班后逛街,寻觅当地特色的服饰和美食,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和阿国同事在街上不期而遇,我们都很惊喜,接着一起逛,或是热情的贴面礼之后离开都很自然。所有这些都是粘合剂和润滑剂,让我们互相融合,工作默契。门诊病人多,阿国同事们觉得的累想休息的时候,会关门让病人下午再来。刚来马斯卡拉妇产医院工作的时候,这些“奶奶们”说不工作就不工作了的同时,还怼我一句“中国人不知道累!”现在,我只需要对她们微笑,或者说“患者来医院一趟不容易”、“病人也等的累啊”之类的话,她们就会边哼哼,边工作。我一边跟“奶奶们”捏着肩膀,一边催着她们接诊下一个病人。这和伺候孩子做作业的辛苦真有一拼。为了能让病人及时就诊,我也是豁出去了。等检查室门口一空,阿国同事们却又瞬间“满血复活”了,扯着我聊天,真是让人一头黑线啊!
搬来太上老君的“仙丹”是不可能的。我们可以调动医疗机构的能动性,发挥最大限度的潜力。和阿国同事们相互沟通融合,半年以来,我们配合的越来越好。试产困难估计需要手术产,助产士请我决定的时候,术前检查一般都到位了。不全流产大出血估计要清宫止血,护士请我看病人的时候,器械缩宫素都准备好了。刚来阿国工作的时候,病人躺在手术台上好久才发现没有检查结果是常态,甚至需要输血才能手术。这样的场景也很常见:我被请去紧急清宫,看着病人大出血,B超没开机,通知我的人居然不知道病情,看着护士扎遍病人的血管之后才发现,需要敲开手术室的门借清宫器械,手套也用完了,……看着胎儿窘迫、病人大出血,我的心痛化作咆哮。可在阿国同事和病人眼里,居然是我累的不想工作了!发脾气不能解决问题,如果非洲医疗是“应该”的样子,也就不需要我们中国援非医疗队了。至于何时能变成“应该”的样子,我管不了。我做好自己能做的就够了!在安抚好自己之后,我试着在工作之余,和阿国同事们沟通,事实证明效果很好。
“打铁还需自身硬!”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话。面对妇产科急、危、重症,我们每天做的最多的就是各种剖宫产,分辨处理难产,新生儿心肺复苏,缝合产道撕裂,宫外孕止血。这些操作的效果立竿见影,能让阿国患者和阿国同事马上感受到中国医生的水平和付出。比如,只需几阵腹压,就可以娩出胎儿。无奈宫缩乏力,血管都打坏了,病人腹壁厚也没信心了。大家都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我取合谷、鼻黏膜处用缩宫素,立即得到有效宫缩,及时娩出胎儿。再比如,产道撕裂得难以辨认解剖层次了,病人痛的不配合,助产士叫我处理。我先请麻醉师打麻醉后病人能配合了,再找到伤口顶端,一针一针的缝合,直到完全恢复解剖。犹如完成血肉模糊的拼图。还比如,凌晨从外院转来一个孕30+周、高龄初产臀位、宫口开大8CM、胎膜已破继发羊水过少的病人,胎心弱,估计胎儿体重1kg左右。病人到我面前的时候,胎儿身体大部分在阴道里了,宫颈就像金箍,胎头和上肢卡在宫腔内。选择阴道助产,娩头困难。我承担了所有的责任,只为安慰病人,阴道产后子宫修复快,调养身体准备迎接健康的宝贝。阿国同事会的,中国医生都会;阿国同事不会的,中国医生也会;阿国同事不敢承担的,中国医生敢于担当。从此,阿国同事觉得我们不仅仅剖宫产手术最棒了。
“没有不好的医生,只有水平差的医生。”许学仙教授的这句话时刻鞭策着我。这里既没有高科技的微创手术,也没有大范围的肿瘤手术。但是谁又能说我们天天做的工作简单呢?“‘简单’的事情重复做。”每做完一台手术或看完一个病人,我都习惯性的回顾,希望离完美更近一步。无论多忙,总有下班的时候。我在等车的时候就可以做这个事情;或者散步之后翻阅一下相关资料;或者和队友们讨论一下,分享一下。这样既是实践联系理论,又和同事们有交流的话题了,时间还容易打发。
工作中的我,犹如陀螺,被抽的到处转。尽管如此,保持脸上有笑容,哪怕只有一丁点儿,或者穿梭在各个病区之间的时候,给遇到的阿国医患一个友善的眼神,就会收到非常热情的回复。
半年时间转眼就过了,援非两年终将有结束的一天。时间流逝是无法阻止的,但是有的人可以让时光留下瑰宝。
第26批援阿医疗队 马斯卡拉分队 陈超群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