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援非医生宰牲节深夜急救
中国援非医生宰牲节深夜急救:双重生死时速背后的医者使命
阿尔及利亚时间6月6日,宰牲节的欢庆浪潮席卷北非。当阿国城乡沉浸于传统仪式的烟火与欢笑声中,巴特纳妇产医院的无影灯下,中国援非医生龙青云正以手术刀为“武器”,在连续两场极限抢救中诠释医者使命——这个跨越宗教节日的深夜,她用专业与信念为两位患者筑起生命防线,让中国医疗援助的温度穿透异国深夜。
子夜急救:子宫医源性穿孔产妇的生死时速
夜班接班后龙青云已经陆续做了6台手术,零时刚过,24周+妊娠的黑人产妇被紧急转入医院。3小时前,她在省城周边小诊所经历不全流产,胎儿娩出后胎盘滞留行钳夹术未果。转入巴特纳省妇产医院,当地值班四年级学生由于过于自信未告知龙医生有此病人,自行操作钳夹术时,意外发现夹出肠管组织,造成子宫穿孔合并肠管二次损伤,腹腔内出血风险如高悬之剑。
龙青云医生赶到时,产妇宫颈口外已脱出破损肠管,生命体征虽暂时平稳,但活动性出血随时可能引发休克。她立即启动多学科急救:备血输血、全麻开腹、联合外科医生探查。术中可见子宫后壁破口如一元硬币大小,肠管嵌顿其中,约20厘米肠管已呈暗红色坏死,更有鸡蛋大的破口持续渗血。
“先保子宫,再处理肠管!” 龙青云医生迅速修整子宫破口、清除残留胎盘并精准止血,为后续肠管切除争取了黄金时间。当外科医生完成坏死肠段切除并行端端吻合术后,手术室外宰牲节的宣礼声已通过广播传来(此时已经凌晨四点)——这是信仰的召唤,也是医者坚守的注脚。
破晓再战:前置血管胎儿的惊险娩出
手术衣尚未脱下,新的危机接踵而至。38周+4天的瘢痕子宫孕妇急诊入院,胎心监护显示晚期减速,羊水Ⅲ度污染,提示胎儿严重缺氧。孕妇仅有一个月前的b超,未提示异常。更棘手的是:若转运至门诊复查B超,短短路程都可能延误抢救。而直接剖宫产,胎儿胎盘羊水情况未知,也会面临一定风险。
“立即进腹,避开血管!”凭借6年援非经验,龙青云医生判断胎儿无法耐受产程,5分钟内完成术前准备。划开子宫下段菲薄浆膜层时,一条蚯蚓状粗大血管赫然暴露于切口——正是超声未提示的前置血管。她屏住呼吸,用手轻拨血管,在毫米级间隙中娩出胎儿。啼哭响起的瞬间,手术室紧绷的空气终于流动,新生儿评分满分的结果,让这位连续站立5小时的医生眼眶微热。
帆状胎盘合并前置血管
节日背后的医者视角:欢庆之外的生命守望
宰牲节的核心是“分享与慈悲”,而在龙青云医生眼中,这份慈悲需要以专业为基石。阿国传统观念中,妇女常将家庭事务置于产前检查之前,导致重症往往在深夜集中爆发。数据显示,仅2024年,巴特纳医院夜间接收的高危孕产妇中,37%存在延误就诊情况。
前置血管的凶险恰在此夜印证:该病症可致胎儿短时间内失血休克,死亡率高达50%-75%。而龙青云医生的果断处置,让这例b超未发现并未在35-37周及时干预的病例,成为生命奇迹的注脚。手术记录显示,新生儿脐血血红蛋白达130g/L,印证了“避开血管娩出”这一操作的关键价值。
新生儿评分满分
援非手记:超越语言的生命契约
清晨,第一缕阳光倾洒进手术室时,龙青云医生摘下手套,指节因长时间握持手术器械泛着青白。这一晚,两台特殊的手术:一台捍卫母亲的子宫,一台守护胎儿的第一声啼哭,串联起中国医生“以患者为中心”的执业信仰。
在阿尔及利亚,像龙青云这样的援非医疗队员60多年来不计其数,每天都以专业技术投身于日常繁忙的诊疗工作中。对龙医生来说,手术台边的惊心动魄早已成为职业常态,而她始终以无影灯下的专注、门诊室里的耐心,书写着“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故事。正如龙青云在工作日志中所记:“节日的烟火与手术室的灯光,同样照亮生命的重量。”
(万端梅 第28批援阿医疗队巴特纳分队)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