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什么建设靓丽家园-王长建
民情日记:
靠什么建设靓丽家园
——访两家贫困户有感
第四工作队(省新华医院)王长建
2014年1月18日星期六晴
清晨,冰霜覆盖山间的枯草黄叶,凛冽寒风刺透了我们的胸襟。宝丰镇小堰村委会杨兴主任陪同我们走村入户,应我们的要求今天去最困难的村民、老军人、特殊的人群的家中走访,一路上杨兴主任向我们介绍情况,开始了今天的入户调查问卷,走访贫困村民之行。
来到杨大喜家中,我们了解到,杨老75岁,老伴74岁。走进他的屋前,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映入我们的眼帘,他身板不再硬朗,身体已经扭曲。村主任杨兴向他介绍了我们是省卫生计生委“三万”活动的队员时,老人的脸上露出了微笑,我们仔细观察了他的住房,面积约30平米,是几十年前搭建的土坯房,墙体经过多年的雨水冲刷形成沟槽,墙面抹灰早已脱落,摇摇欲坠,是一座典型的危房。还能住吗?怎么没有盖新房?我们深切的问道。老人答复,“没有钱维修房屋,钱只够吃饭,哪有钱盖房,我也想住新房”。沉重的回答我们感到心酸,谁又不想住新房呢?在交谈中老人讲述了这样一段往事,他有两个孩子,儿子几年前在十堰经商,女儿已外嫁郧阳区。多年来儿子经营的收入从未补贴家中的父母,还将孙女交给两位老人照看,生活的压力让他疲惫不堪。村委会对他的家境十分关注,两年前就将他的家庭情况反映给镇政府,为他申报了建房指标,照理说建房补贴指标每年每村只有两三个,争取指标来之不易,然而,他向儿子提出盖新房的想法时却遭到了反对,因为儿子不愿为老人尽孝,置老人的安全而不顾,最终放弃了难得的建房机会。离开时,我们的心情难以平静。
(杨大喜租住的旧危房)
走了一段路便是杨名金的家,交谈中得知,他是一位66岁的退伍军人,为人忠厚老实,虽已离开部队44年,但他军人的气魄,刚正不阿的精神已渗透到了骨子里。2004年他唯一的儿子因一次意外事故导致右手残疾,无疑给他的家庭带来了灾难,杨名金依靠儿子持家养老的梦想破灭,但他并没有因为困难而放弃生活的勇气,为让一家人过上好的日子,与身残志坚的儿子走村串户靠收废品、捡破难维持家庭生活。2009年国家对农村困难户出台了帮扶政策,村委会将其列为重点帮扶对象,为他争取到了建房补贴指标,并反复深入他家劝其搭建新房。他找亲戚朋友借款筹钱,依靠政府政策的资助,最终将两层新楼房建起。虽然建新房欠债六万余元,通过辛勤劳动,省吃俭用已归还了3万余元,剩余欠款计划几年内还清。
对这两家的走访,给我们带来了思考:同样是贫困户,同样都得到了政府的资助和关爱,却有着迥然不同的结果,一家虽然儿女条件较好却等靠要只能住危房,一家靠勤劳实干住新房。在农村,这样的家庭还有很多,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