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新县:加强慢性病人医疗救治管理 消除农村居民因病致贫返贫
近年来,我县积极实施健康扶贫工程,深入推进“三个一批”行动,建立了“四位一体”健康扶贫医疗保障体系,大病、重病救治率达到了99.8%。
一、主要做法
(一)精准识别对象,确保农村贫困慢性病患者“看得上病”。一是核实病种病情。采取定时、适时、及时等方式,进行逐户锁定、逐人核准,结果记入《健康扶贫台账》,录入动态管理系统。二是帮助慢病申报。对有病历资料的,镇村干部和村医帮助收集申报;对无病历资料的,由村委会出具证明帮助申报。三是简化认定程序。制定门诊特殊慢性病认定办法,规定9种常见慢性病由乡镇卫生院直接体检认定,其它病种由医共体牵头单位组织专家进行免费体检认定,肺结核病、血吸虫病、精神病等特殊病种由专业机构认定,要求在1个月内完成。
(二)完善保障政策,确保农村贫困慢性病患者“看得起病”。一是定病种扩面。省政府24号文件印发后,在不突破医保现行政策的前提下,将我县农村贫困人口患病率高、医疗负担重的血吸虫病等16个病种纳入保障范围,使门诊大病、特殊慢性病保障病种增加到51种。二是定比例提标。取消年度报销限额,由政府兜底保障至报销比例80%(终末期肾病90%),年度自付医疗费用(含住院、慢性病门诊和普通门诊)5000元以下。
(三)开展医疗救治,确保农村贫困慢性病患者“看得好病”。出台《农村贫困人口门诊特殊慢性病医疗保障实施办法》,加强对慢性病救治与管理工作。一是定机构。由原来慢性病人持卡到药店刷药转变为到全县各定点医疗机构看病取药,规范就医行为。二是定医生。全县各定点医疗机构成立慢性病门诊,明确责任医师团队。加强渠道管理,禁止其它科室和其他医生为农村贫困慢性病患者检查用药,杜绝冒名顶替、优亲厚友、不合理用药等现象。三是定药品。将慢性病治疗所需基本药物纳入目录管理,非定点机构、非目录用药一律不予以报销。加强中医药在防治慢性病中的应用。基本药物由各定点医疗机构进行需求测算上报,医共体牵头单位统一采购配送。四是定处方。建立农村贫困慢性病患者就诊台账,所有处方加盖专用章。处方用药与认定病种严格对应,一人多病的,可叠加享受不超过3种慢性病待遇。除由病种引起的并发症外,严禁使用与病情治疗无关药物。
(四)落实健康管理,确保农村贫困慢性病患者“少得病”。将所有贫困人口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范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除提供健康体检、个体化健康教育外,增加巡诊频次,审定处方,指导服药,预约挂号,转诊服务,掌握患者健康信息、用药状况和治疗效果。同时改善健康环境,对不良生活方式进行干预,开展康复治疗。
二、主要成效
(一)就医体验得到改善。慢性病申报、认定由镇村干部、签约团队代办,看病有专用诊室,检查有专用通道,拿药有专用窗口,报销有专用系统,认知障碍、行动不便的,还可享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送药上门服务。
(二)防病意识得到增强。各医共体将防病工作重心下沉到社区,组织医务人员进村入户进行咨询义诊、送医送药、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群众健康意识和健康素养大幅提升。
(三)幸福指数得到提高。截至目前,已有近万名贫困人口通过慢性病认定,普通门诊救治15余万人次,慢性病门诊救治8000余人次。
三、主要体会
(一)政府重视是前提。健康扶贫政策落实的力度和强度,关键在于各级政府的重视程度。我县将农村贫困人口慢性病医疗救治作为健康扶贫领域重点工作来抓,在财政极度紧张的情况下,政府拿出4080万元资金为贫困人口购买补充医疗保险,有力促进了各项工作稳步有序开展。
(二)部门协调是根本。慢性病医疗救治与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扶贫、财政、人社、民政、残联、承保公司等多部门的配合与支持。
(三)群众满意是目标。群众满不满意是衡量一切工作成效的唯一标准。我们增加病种、提高比例、简化程序、强化服务,不让一个贫困人口因病在小康路上掉队。(信息来源:阳新县卫生计生局)
———————————————————————————
分送:各市、州、县卫生计生委(局);
省精准脱贫攻坚战指挥部医疗保障工作专班成员单位
———————————————————————————
责任编辑:规划信息处 张 毅
联系电话:027-87572813 邮箱:2499982271@qq.com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