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吃的食物达标了吗?
“今天吃什么啊?”这句灵魂拷问,每天都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上演。豆浆油条、番茄炒蛋、青椒炒肉、红烧排骨......在琳琅满目的美食诱惑下,很多人却不知不觉陷入“饮食舒适圈”--餐桌上反复出现的总是那几样熟悉的面孔。我们常误以为营养就是吃得饱或吃得“贵”,殊不知餐桌上的单调,恰恰是健康风险的源头。食物多样,不是奢侈的享受,而是身体每日所需的根本保障。
一、什么是食物多样?
食物多样是指一日三餐的食物种类丰富、品种多样。换句话说,我们的餐桌上不仅要有谷薯类、蔬果类、肉类,还要有鱼虾类、蛋奶类、豆类等,且每个种类的品种也要多样。
二、为什么要食物多样?
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素有40余种,每种食物中所含的营养素各不相同,除了母乳可作为6月龄内婴儿唯一的食物,再没有任何一种食物能满足人体对全部营养素的需求[1]。像甜椒富含维生素C,而猪肝富含维生素A;铁的吸收需要维生素C帮忙,而钙的吸收离不开维生素D。
另外,食物越多样,相关的慢性疾病风险和死亡风险就越低。有研究指出,全球每年约有22%的死亡率与不良饮食习惯相关,而我国因饮食问题造成的心血管疾病、癌症死亡率在世界范围内排名第一,排名前三的不良饮食习惯分别为盐摄入过量、杂粮摄入不足、水果摄入不足。与饮食较为单一的人相比,日常饮食中食物种类多样的人新发高血压的风险可降低36%。
三、怎样做到食物多样?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荐:平均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烹调油和调味品不包括在内。按照一日三餐进行分配:早餐摄入3-5种食物、午餐摄入4-6种食物、晚餐摄入4-5种食物,加上摄入零食1-2种。再搭配下面几个小技巧,要做到食物多样并不难。
主食巧变化:告别顿顿白米饭、白馒头。加入燕麦、小米、藜麦,或红豆、绿豆、芸豆,熬一碗杂粮粥;用全麦粉、黑麦粉替代部分精白面粉做馒头、面条;一个香甜的烤红薯或玉米棒也是不错的选择。
蔬果要重“色”:蔬果不同的颜色代表了所含有的不同植物化学物的特点。把蔬果按颜色分类,每天争取吃到深绿色(菠菜、空心菜、西蓝花等)、红橙色(番茄、胡萝卜、芒果等)、紫黑色(苋菜、紫甘蓝、蓝莓等)、黄色(黄彩椒、南瓜等)、白色(口蘑、莲藕、山药等)五色蔬果,尤其是要多吃深色蔬菜。
优质蛋白食物常互换:白肉(鸡、鸭、鱼等)优先,红肉(猪、牛、羊等)适量;增加豆制品(豆腐、豆浆、豆干等)频率;鸡蛋、奶类(牛奶、酸奶、奶酪等)天天见。鱼虾每周要安排。
食物多样不增量:食物多样重在“质”而非单一的“量”。选择小号碗碟,每样食物少吃点。如一碗面,多加几片青菜、几朵香菇、一点鸡丝或豆腐丁;一份沙拉,混合生菜、小番茄、黄瓜、甜玉米粒、煮鸡蛋碎、少许坚果;炖肉时,加入胡萝卜、土豆、山药等根茎类蔬菜;早餐牛奶里撒一把混合坚果和莓果干。
昂贵的海参、燕窝,其营养价值常被高估。家常的畜禽鱼蛋奶、当季的蔬菜水果,只要搭配得宜、种类丰富,才是性价比最高的营养来源。从今天开始,给餐盘加点“陌生感”,试着把“今天吃什么”改成“今天还能加点什么”,让我们的餐盘“色彩斑斓”!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