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援疆路 一世新疆情
在那阿拉套山 辽阔的地方
在那鲜花 盛开的地方
有一座美丽富饶的城市
那就是我那可爱的家乡 美丽的博尔塔拉
啦啦啦 啦啦啦
那就是我那可爱的家乡 美丽的博尔塔拉
……
尽管回到武汉已近十年了,但这悠扬的旋律仍时时萦绕在耳畔,新疆那片热土如画卷般壮美的风景、善良纯朴的人民、热情友善的同事常常浮现在我眼前,三年的援疆经历,已在我的脑海中打上深深的了烙印。真是三年援疆路,一世新疆情!
胸怀使命,用心传递湖北大爱
2005年7月26日,怀着对新疆的憧憬和向往,怀着稳疆兴疆、富民固边的想法,肩负着组织的重托和湖北人民的期望,我参加了湖北省第三批援疆工作队赴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工作的行列。三年的援疆历程,既是工作、奉献的三年,也是自己锻炼、成长的三年:
从繁华的大都市到离家万里之遥的祖国西北边陲小镇,复杂的政治环境,恶劣的自然环境,艰苦的工作环境,要是没有乐于奉献的精神,援疆工作是不可能做好的。三年时间对于人生来说是短暂的,但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显得尤为漫长,若是以苦熬、苦等的心态对待援疆,那可能一天都难以呆下去,特别是离汉赴疆前夕,母亲突患脑溢血生命垂危,虽经抢救保住了性命,但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只能靠八十高龄的父亲来照料,为人子女不能侍奉双亲,想起来就会愧疚,想到体弱多病的老父亲照料卧病在床的母亲的情景,禁不住就会潸然泪下;这个年龄段的我们,上有老,下还有小,三年的援疆时间正是儿子三年的初中阶段,由于缺少父亲的管教,儿子的成绩一落千丈,想到这些,就有种对不住儿子、对不住家庭的感觉。自古道:忠孝难以两全,对父母尽孝、对家庭尽责是小义,为国尽忠为大义,参加援疆工作是听从组织安排,加强民族团结,巩固祖国边疆而来的,是为国尽忠的大义。只有具有乐于奉献的精神,把援疆当作人生难得的一种历练,当作磨练意志、提高能力的一种机遇,才能做好援疆工作。
作为一名医生,作为州直卫生分队的分队长,作为州卫生局的副局长,作为一个援疆干部,在参加州医院门诊、业务查房及承担州卫生局分管工作的同时,有责任和义务带好我们的卫生援疆队伍,维护湖北援疆干部的良好形象。远离家乡,远离亲人,离开熟悉的环境和同事,一个人在外更显孤独,这时我们的专家更需要我们的关心和支持。关心他们的工作,关心他们的生活,关心他们的身体,关心他们的心理。工作方面,尽量给大家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开展工作需要的设备尽量给予配置;谁遇到困难,我也是给予主动的关心:沈凌汛医生的父亲突患脑溢血,家中急需他回汉确立治疗方案,我在外地出差得知消息后,连夜与州医院领导商量,第二天医院派车专程将沈教授送到乌鲁木齐并赶上飞机当天就飞回了武汉。我还利用回汉的机会到医院探望他生病的父亲。来自潜江的周建中医生到温泉县医院工作后,由于环境的变化,自己的失眠症状更重了,每晚只能睡2—3小时。周医生产生了放弃援疆、回家修养的想法。知道这个情况后,本着对周医生本人和援疆工作队负责的态度,我专程到温泉县医院了解情况,与周大夫交心谈心,会同医院领导做周大夫的思想工作,使其坚守在博州这片土地上。在精河县医院工作的援疆医生谢守丽在工作场所受到病人的冲击而致椎间盘突出,我立即赶赴精河了解情况、协调关系、解决问题。三年的援疆工作期间,我团结带领近四十名援博医生战斗在博州各级医院的临床一线,充分发挥湖北专家的技术优势,为新疆各族病患者解除病痛,树立了湖北专家的良好形象,巩固了民族友谊。在这三年中,我们援博医生开展各类查房4000次,大小手术2000余台,会诊590次,下乡义诊82人次,举办各类讲座290余次,环甲膜切开抢救急性喉水肿、腭咽成形术治疗鼾症、无痛分娩、肺癌根治术+纵隔淋巴结清扫术、胸骨横断固定术、腰硬联合麻醉术等16项技术填补了博州医疗空白。
真情长驻,民族团结花开长盛
2008年7月,结束三年的援疆工作回到了武汉。在新疆的工作结束了,但对新疆的关注、对新疆各族人民的感情却没结束。2009年“7.5”暴恐事件发生后,我第一时间致电新疆朋友,给予关心和慰问,告之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共同做好社会的稳定工作。他们在汉有什么困难,我也是竭尽全力给予帮助。
2010年9月,博州人民医院职工胡新疆的女儿考上了武汉城市学院,而他们是首次来汉,不知如何到校报到,也对女儿以后在汉的生活充满忧虑。得知情况后,我亲自驾车到火车站接上他们并送到武汉城市学院陪同报到。在后续几年的大学生活中,我把小胡同学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经常学校去看望,勉励她好好学习,放寒暑假时帮其订上回疆的车票。
2014年3月份的某天晚上9时左右,我接到了新疆温泉县医院托合提的电话,原来他们一行数人到武汉学习,当天报到,但错过了学校的用餐时间。学校周围均为汉餐厅,而他们对武汉的情况又不熟悉,只能将电话打给了我,获知情况后,我立即赶到了学校,接上他们,联系了民餐厅,解决了他们吃饭的问题。
在我看来,援疆工作就是一座桥,一座搭建在援疆省市和受援地干部群众之间的友谊之桥,这座桥承载着民族团结的重任,连通着两地人民的情感。
2016年5月,新疆博州党委副秘书长艾山江给我打来电话:“老朱啊,我是艾山江,我们州图书馆的塔吉古丽这次恐怕难以完成湖北的学习啊,这可怎么办好啊?”原来,该州的塔吉古丽同志被安排到湖北学习,情绪上出现波动,不愿在汉继续学习。接到电话后,我立即找到了塔吉古丽,通过交谈,了解到她最大的困难是生活不习惯,再者离家较远没人交谈感到孤单。知道原因后,我陪她到清真餐厅吃饭,周末休息时到武汉的旅游景点游玩,使其坚持完成了在武汉的学习任务。
今年7月上旬,我有幸作为湖北省唯一的援疆干部代表,赴新疆喀什参加了第六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并被表彰为“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先进个人”,受到原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等领导的接见。这是份崇高的荣誉,我是代表湖北省第三批援疆工作队,代表湖北卫生计生系统来获得这份荣誉的,这是组织对我们整个援疆工作的肯定。这次赴疆参会,对自己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和受教育的机会,比起那些为了援疆工作将生命献在了天山南北的援友,为了兴疆固边献了青春献子孙的兵团人,我所克服的一点困难、做的一点工作真是微不足道的。荣誉只是对过去成绩的肯定,我更应该将荣誉变成压力,将压力转化为动力,进一步做好援疆工作。
三年援疆路,一世新疆情。与博州百姓的每一次亲密接触,每一次真心交流,都是我们援疆干部与新疆人民之间的情感交融,都是我们对民族团结之花的精心呵护。我相信,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通过全体援疆干部的共同努力,一个民族团结的新疆一定会长治久安,一定会更加繁荣富强。
作者: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 朱文成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