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湖北省“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行动实施方案(2025—2027年)的通知
索 引 号 | 011043372/2025-23931 | 发文日期 | 2025-07-02 |
---|---|---|---|
发布机构 | 澳门金沙娱乐城官网 湖北省中医药管理局 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局 | 文 号 | 鄂卫函〔2025〕108号 |
分 类 | 医药管理;卫生 | 有 效 性 | 有效 |
各市、州、直管市、神农架林区卫生健康委、中医药主管部门、疾控局,部省属医疗机构,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四部门印发的《“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精神,结合《关于推进儿童医疗卫生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卫医政发〔2024〕1号)等相关文件要求,澳门金沙娱乐城官网、省中医药管理局、省疾控局组织制定了《湖北省“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行动实施方案(2025—2027年)》,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确保取得实效。
附件:湖北省“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行动实施方案(2025—2027年)
澳门金沙娱乐城官网 湖北省中医药管理局
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局
2025年7月2日
(政务公开形式:主动公开)
附件
湖北省“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行动
实施方案
(2025—2027年)
为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进一步做好儿科、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工作,满足人民群众多方位、多层次、多维度的健康服务需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行动目标
儿科建设以“提质增效”为重点,强化体系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加快儿科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推进儿童医疗卫生服务高质量发展。精神卫生建设以“资源扩容”为重点,完善服务网络,提升服务质量,服务可及性、公平性得到强化,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
——到2025年底,全省二、三级公立综合医院,三级中医医院和二、三级妇幼保健院均提供儿科服务。每千名儿童拥有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1人,提供儿科住院服务的医疗机构儿科床护比≥1:0.6、医护比≥1:2,儿童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到2027年底,儿童常见病、多发病基本在市县内得到解决,重大疾病在区域内得到救治,儿科就诊连续性、便利性进一步增强,就医感受明显提升。
——到2025年底,每个市(州)至少有一所医院提供心理门诊、睡眠门诊服务,全省64个县(市)至少设置一家县级公立精神专科医院或病区。到2027年,各地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要达到5.48名/10万人口,“12356”心理援助热线服务效能持续提升。心理健康知识“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常态化开展,全省每年开展不少于500场省、市级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二、重点任务及措施
(一)儿科服务重点任务
1.持续完善全省儿童医疗服务网络。完善以同济医院、协和医院、省人民医院、中南医院、省妇幼保健院、武汉儿童医院为引领,地市级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为主体的高水平儿童医疗服务网络,充分满足省内儿童患者看病就医需要,减少跨省就医。二、三级公立综合医院结合专科基础和所在地儿童就医需求,科学规划设置儿科门急诊和病房,二级公立中医医院应普遍开设儿科门诊,三级公立中医医院应开设儿科病房。鼓励有条件的民营医院设置儿科门诊或儿科病房。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单独设置儿科门诊。到2025年底,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儿科常见病诊疗服务比例达到90%以上。
2.依托医联体优化儿童医疗资源配置。积极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包括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网格化布局,满足网格内儿童的就医需要,儿科能力较强的医院可跨网格提供服务。进一步加强湖北省儿科医疗联盟建设,充分发挥牵头医院的技术辐射带动作用,缩小地市间、医疗机构间儿科医疗服务能力差距。积极发展远程医疗协作网,开展儿科远程医疗、远程教学及互联网诊疗,提高儿科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鼓励开展儿科专业培训,强化儿童疾病标准化、同质化诊疗和管理。到2027年,所有具备儿科医疗服务能力的医疗机构需至少加入1种形式的医联体。
3.进一步强化儿童保健服务网络建设。加强省、市、县三级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室建设。完善以县(区)妇幼保健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基层儿童保健服务网络,提高服务可及性。探索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儿童保健科、儿科门诊、儿童预防接种门诊有机整合,优化功能布局,丰富服务内涵,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妇幼保健院、医院儿科间的上下联动,做好儿童健康全过程管理和服务。
4.加强现代化儿科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儿科专业人才培养,搭建中医儿科名医工作室等平台,完善中医儿科师承教育管理体系,扩大师带徒范围和数量;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儿科相关专业培训合格的全科医生配备;开展基层儿童保健人员培训,加强基层儿童保健服务队伍建设。完善对儿科转岗医师的培养使用及考核机制,对于承担任务较重、服从医院调配计划且工作表现良好的医师,在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培养储备高层次复合型儿科人才,省“楚天英才计划”医疗卫生人才、省医学青年拔尖人才等重大人才工程向儿科倾斜,加大遴选培养力度。支持儿科领军人才申报国家和省级重大科研项目。
5.提升儿童重大疾病诊疗和急危重症救治能力。围绕儿童重症、肿瘤、血液病、罕见病、感染等重大疾病诊疗需求,持续完善省级儿童重大疾病管理制度,到2027年,推动重大疾病诊疗协作网络覆盖所有市县。探索建设一批儿童重大疾病诊疗领域的优势专科或特色专科,在儿童重大疾病的专病诊疗模式和学科组织形式上有创新性突破。鼓励具备条件的高水平医院开展针对儿童期重大疾病的成年阶段延续治疗。用足用好国家医疗服务与保障能力提升补助资金,支持省级和地市级危重、感染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辐射带动其他县级医院以及妇幼保健院推进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
6.创新儿童健康服务模式与救治保障机制。积极推进以家庭为单位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鼓励各地针对儿童需求制定个性化签约服务包,提升签约感受度和满意度。引导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儿科医师以医联体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平台,面向儿童开展签约服务。医疗机构要建立0-3岁急危重症儿童患者24小时救治绿色通道,支持开展先救治后缴费。强化急诊分级分类救治,加强急诊与临床科室间的衔接,需住院患儿及时收入院治疗。
7.强化儿童全周期健康管理与特色服务供给。围绕儿童体格生长监测、心理行为发育评估、眼保健和口腔保健等方面,强化儿童全周期保健服务。针对儿童时期常见健康问题广泛开展科普教育,加强对儿童慢性病、肿瘤的早期筛查和健康管理。完善儿童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体系,重点提升精神专科医院儿童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能力。中医医疗机构要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康复以及儿童青少年近视、肥胖防治、脊柱侧弯防治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优化儿科中药剂型,推广中医适宜技术。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要加强医务社工和志愿者专业培训,提供就诊引导、健康科普、康复陪伴等服务。根据儿童特点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患儿缓解就诊焦虑及治疗恐惧。
8.保障季节性疾病高发期儿科医疗服务。各级医疗机构应健全儿童就诊高峰期应对预案和工作方案,在学生假期和季节性疾病高发期,有效统筹儿科及相关科室医疗资源,建立“平战结合”的调配机制,通过人员紧急互通调配、全院“一张床”、延时服务等措施,满足高峰期儿童患者医疗需求。市(州)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疾控部门要加强辖区内儿科门急诊就诊量、床位使用率、重症资源储备等数据的监测,及时发布信息引导患者有序就诊。各地疾控机构应加强季节性传染病流行趋势研判分析,与医疗机构强化医防协同,及时通报监测预警及风险评估信息,提前部署公众及医疗卫生机构应对措施。
9.全面开展儿童友好医院建设。加强医疗机构建筑空间、视觉色彩、设施设备等方面的适儿化改造,科学规划儿科门急诊布局,设置清晰标识。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要强化智慧医院建设,发挥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作用,优化儿科服务流程;提供智能就医咨询、智能问诊分诊等服务,方便获取就医信息,帮助患儿顺畅就医。到2027年,符合《儿童友好医院建设指南》标准的儿童友好医院比例力争达到60%以上。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结合实际积极开展儿童友好机构建设。
(二)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重点任务
10.加强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省人民医院要积极创建精神疾病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发挥其辐射带动和指导引领作用。着重加强市、县两级精神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精神科及中医医院精神相关科室建设。鼓励将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职业病防治院(所)等统筹纳入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优先支持将精神专科纳入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和中医优势专科建设项目范围。加大精神科省级重点专科建设力度。
11.提升基层精神卫生服务水平。各地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严重精神障碍防治工作人员(以下简称精防人员)的配备,并给予相应补助。到2027年,根据辖区在册患者人数,按照不低于200:1的比例配备专(兼)职精防人员。建立辖区精神专科医院、综合医院精神科及中医医院精神相关科室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协作及双向转诊机制,定期安排主治及以上医师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加强基层精防人员有关严重精神障碍服务规范及工作规范的培训和指导,提升基层精神卫生规范服务能力,做实居家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健康管理服务。发挥村(居)民委员会公共卫生委员会作用,协同开展患者帮扶关爱等工作。
12.提供多种形式诊疗服务。二级及以上公立精神专科医院要开设心理门诊并设置儿少精神及心理门诊;二级及以上公立综合医院、三级公立中医医院要设置心理门诊、睡眠门诊;儿童医院和妇幼保健院要设置儿少心理门诊,有条件的要同时设置儿少精神门诊;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开设精神或心理门诊。引导综合实力较强的二级及以上医院建设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推广“身心同治”理念,将心理问题筛查纳入各临床科室日常诊疗。经筛查认为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应及时开展专业评估,确定存在心理问题或怀疑罹患精神疾病的,应及时转诊干预。
13.充实专业人员队伍。多措并举扩大我省精神卫生专业人才供给,省级层面积极协调教育部门,支持省内有医学学科的高校开设精神医学相关专业。各地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壮大从事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工作的医师、药师、护士、心理治疗技师等专业人才队伍。2027年底前,各级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办公室必须按照省、市、县分别不低于6人、4人、3人的要求配备专职专业人员。省级进一步加大精神科医师转岗培训工作,各地要鼓励并组织辖区内符合条件的医师参加转岗培训,规范开展医师附条件注册精神卫生专业执业范围工作。强化精神科护理人员配备。充实医疗机构心理咨询人员并加强管理,保障服务需求和质量。
14.组织开展主题巡讲。各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当遴选临床专业能力强、科普宣讲经验丰富的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专家,组建市级专家巡讲团,定期举办面向社区(乡村)、学校、机关、企业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二级及以上精神专科医院和设有精神科的综合医院、中医医院也应当开展巡讲。
15.心理健康服务向社区延伸。面向社会公众,常态化开展心理咨询、主题义诊等活动。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社区定期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特别是在已设置老年心理关爱点的社区,面向老年人提供心理健康评估、必要的干预和转诊服务。加强医疗机构对社区指导和联动,提升社区对老年痴呆患者服务能力。
16.心理援助热线建设和维护。各地进一步落实“12356”心理援助热线建设要求,加强支持保障力度,健全制度标准体系,优化接听流程,强化培训和人员配备,为来电者开展科普宣教、心理咨询和心理支持等服务,并在省“12356”热线管理办公室统筹协调下,做好质量控制、人员培训、数据报送和心理危机干预等工作。
17.加大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各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要利用“世界精神卫生日”“世界睡眠日”以及重大节假日等节点,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普宣传,营造有利于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充分发挥传统媒体、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做好正面宣传和健康知识科普,引导公众认识到精神疾病可防可治,逐步减少社会歧视和病耻感,增强社会包容度。
18.强化专业服务能力。各地在毕业后医学教育、进修培训等继续医学教育相关工作中,应当加大对精神科医务人员的支持力度,持续提升其专业服务能力和水平。鼓励开展中医药防治精神心理疾病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对非精神科的医务人员,应当结合其所在专科疾病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大相关心理精神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使其具备常见相关心理精神问题的识别处置能力。
三、组织实施
各地要强化对“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行动的组织领导,制定具体落实措施,统筹协调各方资源,进一步加大对儿科及精神科发展的支持力度,落实对儿童医院、妇幼保健院、精神专科医院的投入倾斜政策。要指导医疗机构结合儿科、精神(心理)科诊疗特点,优化内部薪酬分配,逐步提高相关科室医务人员薪酬水平,促进均衡协调发展。医疗机构在人员招录使用上对儿科、精神(心理)科专业医务人员给予适当倾斜,进一步提升儿科、精神(心理)科的中高级岗位比例、岗位职数,提高岗位吸引力。各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加强调研指导、效果监测与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协调推动解决,确保各项工作落细落实。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