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非医生郭擎:为阿国患者点亮“心灵之窗”
(郭擎正在为当地患者做眼部检查)
12月1日,阿尔及利亚艾因迪夫拉省公立医院眼科门诊内,一名中国医生手持检眼镜,正在为当地患者进行眼底各部分检查。
没有仪器设备,直接检眼镜往往需要医患“眼贴眼”完成,两人之间的距离不足10厘米。
此际,当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每日都在迅速增加。
他就是该省公立医院唯一一位眼科医生——来自湖北省宜昌三峡中心人民医院的援外医生郭擎。去年9月,他作为中国第27批援阿尔及利亚医疗队队员来到这里。
一年多来,郭擎共接待门急诊患者近3000人次,手术近200台次。
省公立医院唯一一位眼科医生
2021年9月3日,经过连续12小时的飞行,郭擎等81名队员抵达阿国首都国际机场,开始了为期2年的援外生活。
“阿国的阳光很刺眼,但是当地人们比太阳更热情!”他仍记得当时的感受。
此时,距离上一批医疗队回国已时隔1年半。
“积压了大量患者待手术,前方显然有一场‘硬仗’等着我们去打。”还来不及适应,大家就立刻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中。
郭擎被分到了艾因迪夫拉省公立医院。此前,当地的眼科医生服务期满后陆续离开,初来乍到的他成为了全省公立医院唯一一位眼科医生,为患者提供免费治疗。
由于阿国民众缺乏早期筛查,白内障患者致盲病例很多。
每月,郭擎都会值十次夜班,其余工作日接待门诊患者,每周2个手术日。最忙的时候,他一天要做6台手术。
由于人手紧缺,手术中,他常常需要分饰主刀医师、助手医师、巡回护士多重角色,常常是一只手按着伤口止血,另一只手进行手术操作。
但再大的工作压力,在他这里也都会转化成更大的工作动力。
今年74岁的穆罕默德在2年前左眼患白内障,极大影响日常生活。郭擎为其手术后,第二天裸眼视力即恢复至0.6,他高兴地伸出大拇指,连连说着:Chinois tres bien!(中国人真棒!)
(郭擎正在为当地患者做眼部检查)
“即使是在有限的条件下,我们也要想方设法围绕患者需求,创造条件。”郭擎表示,将继续为更多阿国民众带来光明和温暖。
捐赠防疫用品 “人肉”带回医疗配件
“这里因白内障失明的患者很多,我们要承受手术和疫情防控的双重压力。”郭擎告诉记者,阿国普遍缺乏防疫意识,当地疫情形势仍不容乐观。
病房和手术室里咳嗽声此起彼伏。甚至有医务人员告诉他,自己已经感染3次了。
“我必须做点什么来帮助他们!”于是,他将自己从国内带去的部分口罩、面屏、防护服等防疫用品赠送给了非洲“战友”们。
手术过程中,他还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难题——
医院所用的超乳机集液盒有限,只能反重复消毒使用,管道早已老化、手术感染风险极大,白内障手术时有暂停。
经过多方打听,当地早已没有该品牌经销商。于是,郭擎自费购买了2个集液盒,托人从国内带过来,白内障手术才得以重启。
62岁的佐赫拉女士是新集液盒的首位受益者,此前她曾因双眼白内障加重导致生活不能自理。手术后,她裸眼视力达0.5,佐赫拉当即请求与他合影留念,表示感谢。
(62岁的佐赫拉女士和郭擎合影)
做中非命运共同体的“白衣使者”
“我们展现负责任大国担当……赢得广泛国际赞誉,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在观看完党的二十大开幕会后,郭擎倍感振奋。
从第一批援阿中国医生到来播下友谊的种子,59年来,中国医生以精湛医术和辛勤劳动,谱写两地友谊佳话。
郭擎表示,如今,当地人在很多方面都对中国有着浓厚的兴趣,主动将自己的孩子送来了解中国文化、学习中国经验。
穆罕默德曾告诉他,自己的4个孩子都是中国援阿妇产科医生接生的,其中有2位都曾在中资公司工作,孙子也正准备赴中国留学。
在这里,郭擎还遇到了一名“中国迷”。
“医生,请问我妈妈的眼睛下阶段该如何治疗?”去年年底,一位当地年轻人递来一本四川省人民医院的病历本,一口流利的中文让郭擎印象深刻。
原来,这位叫梅达欧的学生正在中国攻读轨道交通专业博士学位。亲历感受高铁等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成果后,他对这里的一切都感到新奇与惊叹。
两人之间还有一个美好的约定——
郭擎经常在聊天中鼓励他,毕业后回国从事交通建设行业,在祖国大地“绘图板”上画下“阿国高铁”的新路线。到了那一天,自己一定再次回到这里为他庆祝。
梅达欧深受鼓舞,并表示自己将认真学习专业知识,为建设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74岁的穆罕默德和郭擎合影)
“我将沿着前人的脚步,守护阿国人民健康、深化两地情谊,为构建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郭擎说。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曹雯)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