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战病魔,精湛医术点燃生命之光
55岁的当地女性阿米娜(化名)紧紧握住中国援阿医疗队妇产科专家罗春翠医生的手,泪水在眼眶中打转。刚刚经历了一场高风险宫颈癌根治手术的她,不仅战胜了癌症的威胁,更打破了一项无形的壁垒——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她曾辗转多家医院,均因“手术风险过高”被婉拒,直至遇到中国医生。
阿米娜的求医之路充满艰辛。确诊宫颈癌,叠加的HIV感染状态让她在当地屡屡碰壁。绝望之际,一位曾在中国医疗队接受过成功治疗的邻居向她推荐了这支队伍。抱着最后一线希望,阿米娜走进了中国援阿医疗队地亚雷特分队罗春翠医生的诊室。迎接她的不是预想中的犹豫或拒绝,而是罗春翠医生温和而坚定的目光。“她主动与我握手,眼神里没有恐惧,只有关切和专业。”阿米娜回忆道,“罗医生详细解释,HIV感染不是手术的绝对禁忌,关键在于科学防护和精细管理。她承诺,医疗队会尽全力帮助我。” 为了彻底消除阿米娜的顾虑,医疗队安排了多次私下沟通,以确保病人隐私,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手术方案和防护措施。这份尊重与坦诚,筑起了坚实的信任基石。
在有限的资源中“巧妇为炊”制定手术方案,如同在荆棘中开路。医疗队长罗春翠医生坦言,挑战是多维度的,手术复杂性陡增,宫颈癌根治术本身创伤大、耗时长,而HIV感染可能影响组织愈合,增加感染风险。患者术前的CD4水平(衡量免疫力的关键指标)需被精确评估并优化。麻醉风险叠加,HIV感染及可能的抗病毒药物副作用,增加了麻醉管理的复杂性。当地医院缺乏针对HIV阳性患者手术的专用防护设备,如高级别的防渗透手术衣、防护面罩等。手术室也缺少一些关键的止血设备和精细的解剖器械。手术存在大出血风险,当地血源供应紧张,为HIV感染者寻找匹配的安全血液更是难上加难。
罗春翠医生团队查阅大量文献,结合患者个体情况(CD4水平、病毒载量、肿瘤分期),制定了创伤相对可控的改良根治术式,并精确规划手术步骤,力求缩短时间、减少出血。没有关键性防护物资,她就亲自协调,从医疗队其他专科处暂借,手术器械不足,就创新性地利用现有器械组合,发挥手工缝合技术优势。麻醉科夏夏医生制定了详尽的预案,应对可能出现的循环波动和药物相互作用。护理团队反复演练术中配合与职业防护流程。
手术当天,防护升级至最高级别。所有参与人员除佩戴双层手套外,还配备了护目镜和防护面罩,穿着防渗透、带足套的手术衣。团队使用钝头器械传递,锐器放入专用防刺容器,以最大限度减少职业暴露风险。手术操作精准、稳健,避免不必要的快速动作,减少血液飞溅。
中国医疗队的这次成功实践,不仅挽救了阿米娜的生命,更在当地医疗界引发了震动,为处理类似复杂病例提供了宝贵的“中国经验”和信心。在阿尔及利亚乃至许多资源有限地区,HIV感染者的癌症手术常陷入困境。当地医院往往缺乏足够的防护条件和经验,医生顾虑职业暴露风险,导致此类患者或被建议保守治疗(效果通常不佳),或被迫转诊至少数有条件但费用高昂的私立医院,甚至被无奈搁置。
“生命权是最基本的人权。HIV感染者的医疗权利不应被剥夺。” 罗春翠队长在术后表示,“我们的责任,就是在有限的条件下,用专业、勇气和担当,为每一位需要帮助的患者,无论其背景如何,争取最大的生存希望。这次手术的成功,是中阿两国医护人员紧密合作、无畏奉献的成果。” 阿米娜术后恢复良好,即将开始后续治疗。她的笑容,是对中国援外医疗精神——“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最动人的诠释。这例手术,如同一盏灯,不仅照亮了阿米娜的未来,也为更多生活在疾病与偏见双重阴影下的生命,带来了温暖和光明。
(患者出院时给罗春翠医师的感谢信)
(中国湖北第28批援阿尔及利亚地亚雷特分队 罗春翠)
附件: